研究揭示氣候變化與蚊蟲叮咬病毒的新亮點
歐盟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報告,全球暖化讓蚊子、蜱蟲和其他帶病毒的昆蟲不斷增殖。
ScienceDaily 科學日報|2018-03-16
圖片來源:PCT。https://goo.gl/YCJ9r2
氣候變化促進蚊子和蜱蟲傳染病毒的傳播
由於氣候變化、國際旅行和國際貿易的驅動,致病昆蟲正在蔓延到世界上更廣泛的地區。這意味著更多的人暴露於病毒感染,如登革熱、屈公病、茲卡病、西尼羅熱病、黃熱病和蜱媒腦炎。許多疾病,目前還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或疫苗。全球暖化使得蚊子、蜱蟲和其他帶病昆蟲繁殖,適應不同季節,遷移並擴散到已經變得更暖的新生態區。這些是 JRC報告 的結果,旨在提高人們對蟲媒病毒(節肢動物傳播的病毒)傳播帶來的威脅的認識。
蟲媒病毒的傳播越來越廣泛
斑蚊傳播幾種蟲媒病毒,包括登革熱、屈公病毒、茲卡病毒、西尼羅熱病毒和黃熱病病毒。這些蚊子在城市環境中大量繁殖,原因是缺乏天敵,以及隨時可以獲得食物和棲息地。它們在非洲和亞洲已存在多年,現在變得越來越普遍。
也出現在一些歐洲國家和美洲地區,主要是因為國際旅行和貿易。蚊蟲驚人的傳播給公眾健康帶來問題。它們很難根除,其幼蟲可以存活數月,即使在不理想的濕度和溫度條件下。
幾個歐洲國家已經發現蜱傳腦炎病毒(TBEV),其中包括奧地利、捷克共和國、德國、立陶宛、波蘭、斯洛伐克、瑞典和最近的荷蘭。最近報導的病毒載體之一網紋革蜱(Dermacentor reticulatus)正在歐洲迅速傳播。它具有很高的繁殖率、耐寒、可以在水下生活數月。人類可能會被蜱蟲叮咬感染,或者透過食用不符合歐盟安全標準、且來自感染的動物其未經消毒的乳製品。幸運的是,蜱傳腦炎病毒(TBEV)可以接種疫苗。
歐洲嚴重關切茲卡病毒
茲卡病毒與格林-巴利症候群(GBS)等神經系統疾病和胎兒小頭畸形(頭部異常小)的發生有關,因此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。這是很難診斷,無法治愈,也沒有疫苗。該病於 1947 年在烏干達的茲卡森林首次被發現,主要媒介蚊蟲-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在歐洲和美洲等溫帶地區日益增多。
2007 年在密克羅尼西亞報告首次記錄的茲卡病毒感染爆發。從那以後它傳播到法屬波利尼西亞和巴西, 2015 年 130 萬人受到感染。全球有超過 70 個國土地區證實有茲卡病毒的當地病例。據報導,截至 2017 年 3 月,有 2130 名歐洲人在旅行中遭到茲卡病毒感染。
蚊子防治策略
該報告描述和討論用於防治蚊子傳播的幾種方法,包括殺蟲劑、捕蚊器、基因改造、土地開墾和生育地境監測。目前防治蚊子最安全、最容易獲得和最有效的方法是捕蚊器(相對較小的地區)和蚊帳,以及減少潛在的繁殖地點(積水)。
雖然研究背後的研究團隊主張更好地控制蚊子種群,但他們也警告說,從生態系統中徹底清除蚊子是不明智的。它們是某些物種食物網的一部分,並可為許多植物授粉。完全滅除它們可能會對自然產生負面影響,進而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。
參考文獻:CONDUTOANTÓNIODiana Sofia,SANSEVERINO Isabella,POZZOLI Luca,LETTIERI Teresa,2017年。氣候變化影響:攜帶病毒感染的載體。歐盟出版辦公室,盧森堡。ISBN:978-92-79-80856-2,https ://doi.org/10.2760/067022
參考原文:https://goo.gl/xumDLh